查看原文
其他

时光、童年、房子——我理想的学校面孔

蓝继红 新校长传媒 2017-01-12

本文由作者在第三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李斌(主持人/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如果说,美丽的山川是造物主给我们的礼物,那么美好的文化是各族先辈留给我们的礼物,一所美丽的学校和学习情境算不算我们送给孩子的礼物呢?今天上午有八位“礼物大师”将打开他们的“礼物盒子”,他们涵盖了学校的文化、课程、素养、艺术等领域。第一位演讲嘉宾是成都草堂小学的蓝继红校长,她是我见过的最优雅的校长之一,她今天给我们带来的是时光、童年、房子——我理想中的学校面孔》,掌声有请。



各位嘉宾,早上好!几个月前李斌老师约这个题目时我很诧异,当时我想,草堂小学难道不是我理想的学校吗?13年在草堂小学的经历,一路苦乐相拥,风雨兼程,难道还有一所学校,比这里更让我钟情?后来我懂了:原来这个题目,是想让我走出校门外,不在角色中的时候,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作为教育人再来想象——学校还可以怎么办,更接近于我内心关于理想校园的那一份思考?



时光、童年、房子——我理想的学校面孔


蓝继红(成都草堂小学校长)


什么是我理想的学校面孔呢?这一问让我能够抽身审视:我早已习惯了每天步入学校:童声、书声杂然其间、次第回旋的朝朝暮暮,语文、数学、戏剧、诗歌各门课程轮番登临教室,学生、教师、家长、专家、学者来来往往的校园常态。当我审视这些常态的时候,我反复追问当年出发的初心、教育的原点,重新开始关于儿童、关于学校的寻找。


这时,我收到一封20几年前教的学生来信。



他说,很感谢当时的您没有非要我这个不举手的孩子起来回答问题,当时的我并不太懂这个举动后面的含义。可是今天,当这个孩子已经过了20多年拿起笔给我写信的时候,他回忆不害怕上课这件事情,对当时的他而言意义重大。


孩子来信的语言很朴素,但是他却让我感受到一个孩子所经历的美好的教育情境,会历经十多个潮汐,慢慢地以独有的方式沉淀为流水般的生命成长的动力,成为他应对成长问题的基本办事态度。他所表达的对于那种没有恐惧的课堂的深深地眷恋,会鼓舞着我去思考应该怎样去看待儿童世界的真相,应该怎样去寻找生命的土壤,去触摸理想学校的面孔。



我理想中学校的基本气质该如何定位?


那么,我理想中的学校的基本气质应该如何来定位呢?


一、回到儿童


首先是回到儿童,定位学校面孔的童年气质。我相信学校教育的价值基础,是让孩子当下的校园生活变得的美好,让孩子没有恐惧地过好每一天。


现在大多数人无比重视“教育”的根源是因为恐惧,是对未来的担心,是整个社会人心既不能活在当下,也不能预见未来的结果。其实明日生活的美好,一定,也总是基于生命的当下花开。所以,从儿童生命成长的真实需要出发去设计真实的教育,照应真实的生活,才能使学校“适度压力可以有,无边恐惧不能生”。


我们不基于恐惧而行动,要基于爱而作为。任何年龄的儿童今天都能判断什么是好的生活,他轻松的表情、自在的表现,唱着歌儿行走的得意、陶醉阅读或演算的忘情、他挑战困难的果敢,面对压力的从容,以及遭受挫折的释然。他高兴的本身就是成长的标志。孩子是在当下的幸福中获得成长力量的,也只有在当下幸福中,孩子才会在探问世界中研究世界、在改变世界中真正理解世界,这种理解会触发孩子探索学习的原动力,把艰苦的学习也变成孜孜以求的勇气之旅。


这一过程中,孩子与环境中的人、物、事在相遇中建立关系,并在关系中立体式的长大。我们要尊重儿童生而学习的天赋,尊重儿童以全方位的感官,用各种学习方式探索世界的本能,建构更好的知识情境,让孩子们在鲜活、生动、丰富的挑战中,激发学习潜力,实现立体生长。


当我读到杜威“学校活动的核心,应该到作业中间去寻求,而不是到传统的所谓学科中去寻求”的著名阐述时,一种久违的成长气息揉进我的内心。我理想的校园生活应该是一种“生产作业的状态“。


孩子们必须亲自去动手,去操作、去尝试,去创造,听了看了以后不一定理解,做了才理解,孩子们要亲历,学校要创造让孩子去亲历、去改变周围环境的机会。今天他去理解周围环境,明天就会去理解世界;今天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常识,明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成为习惯,成为他们担当和享受人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二、追求智慧


追求智慧,这是学校的文化气质。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地球已演变为“村落”,一切天涯,近如咫尺。世界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其实是人类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未来的世界公民的思维不应再被地域所局限,两种文化的意识与思维互补融合已成为必然需求……这需要我们在学校空间与课程情境中,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和全球现代文明的相互叠加乃至有机整合,帮助孩子的学习走向东西方文化素养浑然一体的交融与彼此支撑的运用。


在这里我们思考最多的是:孩子们当下在哪里?将走向哪里?他们会创造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我理想的学校,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如溪流汇入江河,江河归于海洋,汇成一个完备的“人类文明混合体”,以立体多元的方式呈现于孩子们面前。


我理想的学生,将深植中华文明底蕴,拥有中国人的价值观,又能够工作与生活在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能承受任何肤色任何领域人才的竞争与合作,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获得幸福的生活,能在任何时空情境下找到人生的意义……这就是我想给予孩子的一个值得向往的朝向,如同生命中的光亮,引导孩子们在生命的河流中漫溯,向着世界出发。


化用木心先生的一首诗:向着世界出发,流亡,千山万水,天涯海角,一直流亡到故乡……这其实是每一个人的境遇,经过漫长的流亡,我们的孩子不会迷失,最终回到故乡,思想的故乡,精神的故乡,情感的故乡,灵魂的故乡。回到精神的故土并诗意栖居,这样的教育辽阔而田园,这样的教育充满生命力量,如一首自由的牧歌,让孩子有独立思想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沦为精神上的瞎子摸象人。


三、朝向未来


朝向未来,定位学校面孔的科学气质:核心在于能否处理好面向未来的学校,教育中人与技术、人与工具、人与资源的关系?


合理并高效运用技术工具,运用线上线下的资源,是学校教育打破“围墙与天花板”,激发教育潜力,走向更大可能性的必然选择;也是互联网原住民一代的最好学习方式。同时我们要理解,技术工具、人工智能越是大规模运用,人的“软实力”培养越不可或缺:共情力、表达力、创造力、娱乐力、审美力、关系处理的能力、机制设计的能力、寻找意义的能力……这一切都指向教育最根本的领域,即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世界的和谐。这个过程,人要学会拥抱技术进步,更要学会驾驭技术进步——人要成为工具的主人,技术要有人文的温度。


我理想的学校要致力于依托技术进步,学习工具运用,优化管理平台、流程设计,引进国际共学资源,优选城乡立体资源,梳理专业阅读资源,建构学校情境资源,引流家长专业资源……要研究未来社会的发展状态,研究儿童生命的发展规律,吸纳先进科技为孩子服务,创造全新的面向未来的教育范式。


一所理想的学校不是仅仅建一堆摆满课桌的房子,而是要写一本关于校园的“新书”——是在城市与天地中,因为那个我们必将奔赴的未来,为孩子、老师和家长,用砖瓦水泥、桌椅板凳、课程流程描绘的一本“理想教育立体书”。



我理想的学校会有怎样的房子?怎样的童年故事呢?


我想,最重要的是让校园环境和学习环境,学校生态与育人目标如同中国传统建筑当中的茅榫一般的结合,于人力自然之间建构助力成长的天趣。


房子里,我们创造人与空间更好的互动方式,感受空间的温度,让孩子来填满空间的故事,让空间来记录孩子们来过、走过、玩过、学过的痕迹,空间必将与孩子一起长大,并充满孩子童年时光的物证,甚至它本身就是童年物证。他们将在这里感受到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


感受中国源自周天子最古老的学校辟雍的传承。孩子们来到学校,他将逐水而学。水孕育人类,孕育思想,孕育教育,也必将培养他们。每一处“水”都让孩子们“任性妄为”,赤着双脚在水渠边戏水;挽起了裤腿趟着水前进……孩子们就在自由的环境里长大,把童年里所有的美好的记忆都融入校园的每一处细节。不要试图约束孩子,也不用担心孩子会受伤,自由自在的探索,是他们认识世界最好的方式。于是,当他们沿着上学的时间,走进校园的求学空间:春有樱花绽放,夏有竹影潇潇,秋有杏叶翻飞,冬有菩提葱茏。


孩子们会遇到这样的课程模块——项目式学习课程体系:它是一种建构取向的学习,提供孩子们高度严谨且具有真实性的专题计划,帮助孩子展开“找出问题——设计主题——规划行动方案——收集资料——执行问题解决——建立决策行动——完成探究历程——呈现作品,完成过程评价”的学习流程。它高度统整以下课程模块:


 


今天没有时间分享这个课程,但是当我们站在孩子们成长的需要来思考的时候,孩子是不是需要学科基础课程,个性选修课程,人文行走课程整合地进入他们的生命当中,而不是简单的缝补和叠加呢?


一、学习可以是固态的


学习可以是固态的,孩子们会有相对固定的老师、教材、学习生活教室。也应该是学习氛围浓厚的家。每一个家都应该有自己的名字:太白家、子美家、浩然家、有学习区,专注求知。有实验区,随时探索;有阅读区,如入书房;有生活区,休闲娱乐;有阳台,种花养草,情趣盎然;开放式走廊,客厅,朋友满座,交流合作,其乐融融;每家都自己的小厨房,全班孩子聚会、活动。学校,既有学习,又不缺席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知识、事情、合作、生活都不是名词,而是动词,是探究。


二、学习也可以是液态的


学习也可以是液态的,统整课程,融通各学科,在不同知识领域、智慧领域自然切换,自发流动。在课程的实施中,孩子的思维不会再仅仅局限于一个单科狭窄的思维轨道上,而是流动驰骋于统整课程这一片广阔的原野。整个学校就是孩子们公共学习的大空间;让孩子在虚拟的空间去体验,有交易中心,发布中心,VR/AR体验空间。


三、学习还可以是气态的


学习还可以是气态的,在知识与智慧的自然切换中,在孩子思维的流动中,悄然蕴育着生命本源的力量,蕴育着孩子们对生命的蓬勃热情,对知识的渴求,对世界的惊奇……所有的情感会在流动中被点燃、激发。如同太极的能量气场,弥漫在校园内外,更充盈着孩子的生命。


于是,走进这样的学校,你会看到有故事的桥、会说话的椅子、随处可以聆听的世界……孩子可以安下心来坐在屋檐之下静静地听雨,去研究和雨有关的项目课程,去探索他想了解的世界的另一面。当他想读书的时候,他可以在房子里读,也可以离开这个封闭的空间,来到我们学校任何一个地方,甚至是一个地洞里。在那里,他可以遇见自己需要的书,开启一场神奇的相遇和畅谈。


这里的房子既是校园景观,又是建筑空间,还是交往空间,童年在其间生长,既有童年环境的生长,又有探寻知识的生长,还有人的生长。


在这里。玩、读、动、静、成、败、得、失,皆是学习的手段,四季、五感、六艺、习惯、规则、关系、好奇心、想象力、原问题等等,均为学习的起点。


其实。面孔是一个动词,始终在变化中。如同我们成都的一位书家谈及名家书法时说:超一流的书家都没有自己的面貌。你说,颜真卿,哪一帖是他的面貌?多宝塔的遒媚劲健?麻姑塔的苍古沉雄?祭侄文稿的纵敛自如?裴将军诗帖的多体杂融,字如剑舞?


这是中国哲学才有的思考,有为无为,人由于现实和精神之间天高地久,有形必无形。在我们看来,《易经》从来不待读者,庄子从来不觅知音。教育改变一个人,人改变世界,世界又改变一个人。人在变化中,时而有面貌,时而没有面貌,因为我们的灵魂在成长,面貌在变化。学校的面孔又何尝不是这样?


孩子们是停在房子上的一朵云,在云起云落间学习做一朵云,然后他终将挥别这一所房子去远行,在未来迸发出无穷的风云变换。而那时候,学校是他体内的水滴,从容惬意。每一群孩子都会因学校而改变,也会给学校带来改变。


房子已然在那里,

猎猎的风将它吹旧,

它,

在时光里改变着自己的面孔

老师已然在那里,

经年的太阳将我们晒老,

童年,

让思想、情感历久弥新,

让永恒的学校面孔之美永恒。

唯教育,

让我们永远谦卑。


谢谢大家。


嘉宾提问


李斌:谢谢蓝校长精彩的演讲。我们两年之前去了你们的学校,已经觉得这个学校是我们理想学校的面孔了。而这位草堂小学的校长还在寻找,并且这里的学习可以是这样的方式。台下的嘉宾有一个问题:有没有时间讲一下贵校的课程与国家课程是怎么融合的?


蓝继红:现在很多时候,是时代发展带给我们什么样的课程,我们就把它融入到孩子现有的课程领域里,但是这种建筑课程的方式在未来应该有所改变,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在孩子发展的一生当中,在他小学的六年时间里,究竟需要哪些课程元素进入到他的生命里,从而整体地建构这样的课程。然后,再在孩子学习的过程当中,随着各种相遇,完美地生成各种属于他的课程。谢谢!


从今天开始,小蒲会陆续放出2016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嘉宾的精彩演讲,敬请关注!



/ 想关注明年的教育焦点?订阅我们 /

一年时间

数万里跋涉

上千个案例

十二个现场

点击下图,马上订购 ▼



/ 跨越时空,从改造自我开始 /

最前沿的思想,最优秀的教师

最好的在线时代

点击下图,直接连线 ▼



/ 拓展思维,从颠覆空间认知开始 /

最温度的情感教育,最立体的审美教育

从图画书故事到教育理想

完成“零到一”的创想和行动

点击下图,发现更多精彩▼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